正文

洪 源

王德余同志是我小学同学,我们同住在一个名为“紫沙洲”的江洲上,他住衣冠村,是紫沙洲的南岸,我住洪楼村,是该洲的北岸。两村相距六、七里地,都属于铜陵市义安区胥坝乡。我们胥坝乡,偏于铜陵一隅,四面环水,交通受限,经济不算繁荣。但政府历来重教,村民素有耕读传家的传统,文化不算落后,村民里能诗善赋的人不少。他们办诗刊,出诗集,形成了一个“胥坝诗人群”。胥坝乡也因此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“中华诗词之乡”称号,而德余无疑就是这诗人群里的一位中坚人物。

自上世纪80年代末,我一直受邀主持编辑一种名为《心潮诗词》诗刊,这是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正规期刊,在国内外都很有知名度,全国报名加入“心潮诗友”队伍的诗人,就有数百之多,德余作为一位热心、积极的“心潮”老诗友,他的作品经常出现在《心潮诗词》上,自然,我也就有机会经常读到他的诗作。

德余很有诗才,在众多的“心潮诗友”中,他的诗作可谓出类拔萃。所以,《心潮点将台》专栏,早早地就以专辑的形式介绍了他。他的诗,诗路很宽,题材很广,抒情、赠答、咏物、讽喻以及田园山水等等,都有涉猎。这些诗,无论抒怀言志,还是纪游咏物,都写得感情厚重、形象丰满、语言生动、意境清新。像“犁开冻土蝉醒梦,植下芳心蝶思花”(《二月》),“晚风吹入稻梁香,牧竖横骑歌一路”(《玉楼春·江村秋晚》);像“处世由衷心计少,待人总是酒杯多”(《杂咏》),“最是清门人好读,一床明月半床书”(《村居杂咏》);像“无骨无筋软蔓藤,偏封虎号助爬升。行人莫笑高墙附,也占风光过一生”《爬墙虎》,等等。这些灵动的诗句,一读就能让你入心,拨动你的心弦,使你产生深深的共鸣。

我最为青睐、喜爱的还是德余笔下那些带有浓浓泥土味的田园诗。

德余年轻时曾在一家报社工作,1962年下放回乡,从此他一直生活在农村,耕耘,写作。他自称“草根诗人”,这“根”就深深地扎在胥坝这块古老而又充满着无限生机的江洲上。他热爱家乡这块土地,他熟悉家乡种种风物,他了解家乡父老们的心声。他用饱蘸深情的笔,来描写她,歌咏她,赞颂她。

远壑遥岑雪未消,寒江梦醒水嚣嚣。冰凌难锁桃花渡,春雨催生子夜潮。 苗翠翠,木夭夭,和风一路舞鲛绡。梨花带雨三分媚,杨柳牵春一味娇。

——《鹧鸪天·江乡春早》

这是诗人呈现给读者面前的江村春色;这里远离闹市,听不到嘈杂的人声和喧嚣的车笛;听到的只有“寒江梦醒”“春雨催生”的水流声。看不到那森林般的钢筋水泥铸成的冷冰冰的高楼大厦;看到的却是“苗翠翠,木夭夭,和风一路舞鲛绡。梨花带雨三分媚,杨柳牵春一味娇”的一派桃红柳绿田园风光。此类的诗还有《早春》《二月》《江干》等。而那一首《临江仙·春》简直就是一曲田园牧歌:

陌上桃红芳讯早,堤边翠柳含烟。牛奔牧野笑芊芊。鱼游春水活,燕舞夏荷尖。 绮丽春华昭日月,芬菲漫溢田原。风谣一曲动心弦。江中明月起,江畔玉人牵。

堤边柳含烟,陌上桃吐蕊,牛奔田野,燕舞荷尖。诗人用他的笔为我们画出一道江洲的美丽风景线。而最美的还是世代耕耘在这块土地上纯朴的人民。在德余的诗里,有对“茶园摘翠、麦地锄禾”的村姑的描写(《村姑》);有对“纵横水国小船摇”、“彩篙一丈波中搏”渔家妹子的歌吟(《渔姑》《渔家傲·渔家妹》),有对“人质朴,丘壑在胸襟。不弄虚浮争上誉,只求实在合民歆”村长的点赞(《梦江南·村长》)。诗人多处写到江乡村民祥和安乐的农耕生活,写到纯正朴实的民风和和谐温馨的人情。如《鹧鸪天·春临古渚》:“泽国蛙鸣云水欢,娇娘斗俏笑眉端。杜鹃一朵云鬟插,留待冤家梦里看。 翁种豆,媪栽兰。丫丫挑蔌做春盘。莺莺燕燕风边闹,渚上人家小酒端。”再如《鹧鸪天·回乡》:“走过琼楼寻破庐,喜逢故旧一牵裾。华堂溢彩开家宴,小灶飘香烹野鱼。 春在在,梦如如,喧腾都是老邻居。举杯一笑心头醉,邻里情深犹若初。”这样亲近和谐,温馨纯真的人际关系,在人情被金钱所扭曲、物欲横流、世道浇漓的今天,是多么难能可贵!

当然,人世间没有真正的桃花源,发生在江洲土地上的人和事,有美也有丑,有欢乐也有悲苦。于是,我们又看到诗人对村中出现的一些丑恶现象,给予严厉抨击(如《鹊踏枝·留守村妇》等),看到诗人对农民收入微薄,“一年汗水全抛洒,不值明星半句歌”这种分配不公的愤懑(《耕者与歌者》),看到诗人对农村被过度开发,造成“大片良田开发走,草民无土根难守”现象而深深忧虑《鹊踏枝·车过XX平原》。而写于1959年至1962年那一组诗,纪录了那一段天灾人祸给农民带来的悲苦,表现了诗人为人民鼓与呼的家国情怀。是的,诗人就应该是这样,其脉搏要永远与人民一起跳动。这样,你的诗才有社会意义,格局才能阔大,才为人民所接受。只有为人民接受的诗,才有生存的土壤。诗是属于人民的,不能只表现自我那点孤芳自赏式的小感兴和小情致。

我读德余这些诗,有无比的亲切感,因为这是乡音。“最是乡音惹梦思,一篙碧水忆江湄”,眼对着这些诗,我又像回到那个魂牵梦绕的江洲,又像见到胥坝江一川春水碧;又像见到紫沙洲十里菜花黄;又像见到那村前杨柳和洲头芦花。那是生我养我的土地,那里有我的乡亲父老、亲朋故旧啊。“恨我病躯空立愿,未曾东棹续归航”。家乡,我已经几十年没有回去了;德余等老朋友,也已经几十年没有见面了。本来九年前,我已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,除了《心潮》诗刊,已无其他公务。此时,是有时间踏上故土的。然而就在这时,我却意外连续发生了两次心肌梗塞。心梗,这是一种极为风险的疾病,死亡率极高。而我两次都奇迹般地被医生从死神那里抢救了回来。但从此也就被关进了医院,不仅不能离开武汉市,而且也难离医院那张病床了。

今天,在德余的诗集即将出版之时,我为其写了这篇序言,即是对老同学在诗词写作上所取得成绩表示由衷的祝贺,也是借以寄托我对故乡眷眷之情。

2018年7月20日于武汉市中心医院

本站作品使用CC BY-NC协议,转载需保留作者署名和原出处,且不允许商业使用!